《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22 07:59:32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景,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找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亮丽风景的语句,找到后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在学生充分领略这如诗如画、像梦一样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我话锋一转,反问学生这样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吗?这样美的景色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这些对阿炳来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对阿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时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一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样不幸的人生经历。找到描写阿炳不幸遭遇的语句后,我紧紧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接着我顺势而导,阿炳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诉说,他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动人的琴声中,我马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学生听完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后,我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涵。随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乐曲对应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知道这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映月》的资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巨大,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思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没有充分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虽然我自始至终饱含激情,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为我为了能按时把要讲的内容讲完,给学生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充分所导致。

二是有些地方没有讲深讲透。如“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能在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时,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阿炳脸的变化,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这样的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但让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这说明这堂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在听别人讲解的状态。追求理想课堂,我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 ……此处隐藏11962个字……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