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一、活动目标:
1、引导宝宝学画小蝌蚪的基本技能。
2、让宝宝在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我们应该帮助它们。
二、活动准备:
1、宝宝认识过许多小动物,包括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里的所有动物。
2、宝宝已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3、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油画棒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宝宝,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小青蛙、小蝌蚪等)。
2、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画小蝌蚪)
小蝌蚪找妈妈,妈妈与我不一样,
妈妈妈妈你在哪?宝宝一起帮助它。
啊,青芫褪悄懵杪琛?
3、宝宝操作画,教师放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鼓励
4、画得又像又好的宝宝。
5、评价作品与儿歌一起讲述,奖励画面好的宝宝。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2《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生长的过程。全文配以3幅连环画,旨在让学生在图文阅读中识记生字、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1.识写生字。
课文有14个生字要求会认读,一个多音字“教”要读准,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其中,“宽、顶”既要求认读,也要求写。
归类识记用于指称具体事物的生字。如认读“塘、脑袋、灰、阿姨、宽、龟、肚皮”7个字词,宜借助课文插图,读一读生字,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可拓展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如:“肚、腿”等。
借助动作演示,识记动词。如认读“捕、迎、披、跳”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强化识记效果。教学“顶、鼓”2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生字,除演一演之外,宜通过组词“头顶”“大鼓”等,与事物关联,加强识记。之后读读课文,找找其他动词,进行动词归类识记,扩大识字量,如“甩、游、蹲”等。字不离词,动词学习还应放在具体的词或短语中认读,如“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甩着长长的尾巴”等。教学时,宜重识记,短语结构等语文知识可不讲。
创设生活语境,识记语气词。如认读“哇”字,宜借助具体的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认读,之后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哇,这条鱼真大!”等。学习“哇”字后,可同时识记常用的语气词,如“吗、呢、吧、呀”等。
通过熟词辨析,识记多音字。“教”是个多音字,通过组词“教师”和“教书”等,借助熟词辧析,区分两个读音。教学时,能正确组词即可,多音规律可不讲。
通过比较,认读“哪”字。借助拼音认读,在“口+那”熟字加一加方式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哪里”和“那里”、“哪个”和“那个”等,把握字形、字义间的关联:“哪”表示疑问,“那”表示回答、肯定。
量词关联,认读“两”字。先借助拼音认读,然后在短语“两只大眼睛”“一对大眼睛”中,把握“两”和“对”的关系,再用“两”字说说身边事物,强化识记效果,如“两只耳环”,可以说成“一对耳环”等。教学时,不区分“两”和“对”,能将两者对应即可。
“顶、跳、孩”等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在掌握基本笔画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师需要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即左窄右宽。其中“跳”和“孩”两个字中“足”与“子”做偏旁时,笔画出现变形,教学时宜进行熟字比较。
“两、皮”2字是独体字,宜让学生整体把握字的结构类型:“两”属于方正结构,要注意形态的方正,“边竖内收对称美,两人摆放空间匀”;“皮”属于三角形结构。要注意上尖下平,撇捺舒展,交对中线。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出现了大段的角色对话。朗读时,要读出叙述语言和角色语言的不同。
叙述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通过声音的延长表现故事的时空跨度。如“游哇游”这一短语,前两字声音宜延长,最后一字宜急收。教学时,可先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在比较中体会其效果,如将三字都读短、都读长和恰当延长的情况作比较等。再扩展“想啊想”“跑啊跑”等,在具体语境中练习,丰厚学生的朗读经验。
角色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宜在定位角色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演小蝌蚪,通过试错朗读,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问话的不同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再设置情境表演,将文中的动作词表演出来。
3.复述。
本文的复述应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借助句式呈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从而全面认识青蛙。
聚散为整,认识青蛙。故事通过鲤鱼、乌龟等对青蛙的部分描述,总体勾勒出青蛙的特征。教学时,宜围绕“青蛙是什么样的”,先发现青蛙的局部特征,再连起来说整体描述。
借助句式和插图,复述生长过程。课文中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的句式呈现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变化过程。在复述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利用图片质疑,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分句说出小蝌蚪的变化;再借助图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变化顺序;最后图文结合,完整复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4.练习说话。
课文以动宾结构的短语描述事物特点,迁移时可创设情境图,让学生用此结构说话。如呈现一幅人物照,让学生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从简单的“戴着帽子”到“戴着怎样的帽子”;从单句到鼓励学生连着说,“戴着什么,穿着什么,拿着什么”。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学写“两、哪、孩”等10个汉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把握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态。
4.整体认识青蛙,并能借助图片复述课文。
5.学习用动宾短语和相关句式说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归类认读,认识事物
1.认识“蝌蚪”。
(1)借助拼音,读准词语:这个词,谁会读?
(2)比较“蝌蚪”与“小蝌蚪”:加了“小”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要点:称呼前面加个“小”字,使事物显得更可爱。
(3)游戏:老师来说事物,你们换个说法,让事物更可爱。例如:猴子一小猴子:狐狸—小狐狸等。< ……此处隐藏15295个字……青蛙图片,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我们已经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今天我们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内容画出来,每一段故事画一张画,连起来就叫连环画,让别人把几张画连起来看就知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主要角色的特征。
幼儿讨论,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把故事分成6幅图,在画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画之前,请幼儿先想好如何构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注意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邻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赏并讲述故事内容,选出画的最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幼儿介绍作画经过。
活动反思:
这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4活动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多次倾听教师演唱,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游戏,能随音乐节奏大胆演唱并尝试进行歌表演。
3.在歌唱活动中,感受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难点:能随音乐节奏大胆演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帮助寻找青蛙妈妈的兴趣。
指导语:池塘边有只小蝌蚪在找妈妈,我就是那一只刚出生的小蝌蚪,我谁都不认识。我看到谁都叫嗯嗯,嗯嗯你好,嗯嗯你好,你们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决定唱着歌找妈妈去。
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游戏,幼儿逐遍倾听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次。
指导语:你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去那边找找吧!
教师范唱歌曲第二次。
指导语:你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的妈妈到底在哪里呢?
提问:我歌曲里唱在哪里找妈妈吖?(池塘边)那我再去池塘里找找我的妈
妈。
教师范唱歌曲第三次。
指导语:你有没有看见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吗?
教师范唱歌曲第四次。
指导语:嗯嗯你好,你一定是我的妈妈。
提问:要找妈妈的时候我是怎么唱的?(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吖?),你们
能帮我一起唱这一句吗?看我的妈妈能不能听见。
单独练习一次。
教师范唱歌曲第五次。(指导语:妈妈还没有听到我的声音,一定是我的声音太小了。
提问:你们可以和我一起唱歌找妈妈吗?
小结:你们的歌声真好听!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玩“选荷叶”游戏,幼儿学唱歌曲。
四、1.出示PPT池塘,幼儿学唱歌曲第一次。
指导语:我的妈妈到底住在什么地方?(池塘),那我要去池塘找妈妈了(出示池塘ppt),我的妈妈可能躲在荷叶里面,我们要一起唱歌这个荷叶才会打开哦!
提问:我要找一个会唱歌的小朋友帮我选选看我的妈妈到底藏在哪片荷叶后面?听一听你们的歌声。
选取一名幼儿上来选荷叶,教师小结并说明“选荷叶”游戏规则。
2.幼儿学唱歌曲第二次。
指导语:接下来我又要来请会唱歌的小朋友来选荷叶了哦!
3.幼儿学唱歌曲第三次。
指导语:这一次我来听一听哪一位小朋友声音特别好听,能用歌声吸引更多动物听到来帮助我。我要来这边听一听哦!(教师走到另外一遍,激发幼儿歌唱兴趣)
4.幼儿学唱歌曲第四次。
指导语:虽然两次都没找到妈妈,但是我不会放弃的,这一次你们和我一起、努力,用好听的声音加上好看的动作、表情一起来帮助我找妈妈好吗?
通过逐遍学唱,教师引导幼儿演唱时关注歌词、速度、情绪及动作表情。
四、创设“池塘”情境,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并进行歌表演。
1.引导幼儿反思,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检查意识。
2.散点表演歌曲一次。
指导语:现在我们一起变成小蝌蚪到池塘游游泳!可以边唱边游吗?
3.幼儿自选角色进行歌表演。
表演游戏规则:待会我们一起来扮演小动物边唱歌边加上动作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金鱼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小蝌蚪问他他要说什么?(不是,你们的妈妈在那边)
3.教师小结。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学习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谈话激趣引入】
1、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2、生齐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
4、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以解说的形式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学习小组内互相教读,说说怎样记字形。
【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小老师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习。
【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习。
1、自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
用手势帮助理解“甩着”。
口头填空:小蝌蚪,大( ),( )的身子,( )的尾巴,( )地游来游去。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与小蝌蚪最先的样子相比较,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⑵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或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⑶ 分角色读。(同桌对读,组内互读,指名读)
⑷ 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