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案

时间:2024-07-25 17:21:43
《夏》教案

《夏》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教案1

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老师想做一个调查,了解同学们对于四季的喜欢程度。

请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夏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秋天的同学举手; 请喜欢冬天的同学举手。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比较喜欢暖日融融的春天及硕果累累的秋天,极少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和烈日炎炎的夏天。

(请学生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可是有一位作家却惟独喜欢这炎热的夏季。到底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37页,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一起去寻找答案。

﹙如出现喜欢夏天的人比较多,则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喜欢夏天的理由。然后告诉同学们有一位作家也非常喜欢夏天。他喜欢夏天的原因和我们一样吗?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37页,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好的写景散文犹如经历一场情感的旅程。下面请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在听课文的同时思考:作者对夏天有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喜爱、赞美之情把文章大声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作者笔下的夏天具有怎样的特点? (用文中语句回答)

3、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的热烈?哪些段落是写夏的紧张、急促?

三、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

1、默读2、3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夏的热烈?

2、齐读第4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一类人来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

(辛勤劳作的农民)

3、你从劳动者的哪些表现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紧张、急促?

草——厚发 林带——长墙 蝉——长鸣

太阳——烘烤 麦浪——翻滚 热风——浮动

夏 热烈麦子——刚割过 收获之已有 景 美

(2、3) 棉苗——挑着七八片绿叶

热 烈 高粱玉米——朝天举着喇叭筒 而希望还未尽

紧 张 瓜秧——在地上匍匐前进 喜爱赞美

急 促

在夏天辛勤 白天——想着快割、快打

紧张、急促 劳作的农民 夜里——担心天气变化 人更美

(4) (人勤)整个夏天——忙夏收,忙管理秋收作物

四、三读课文,感悟语言美:

文中赞美了夏的景美、人勤,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请找出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用笔圈起来,并作评点。

( 如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你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写景散文很多,却很少有人关注农民这个群体,梁衡的《夏》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美文,我想不仅在于文笔美,更重要的是文章借景抒情,讴歌赞美了辛勤的劳动者,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所以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语言美,更要思想美、内涵美。

夏浸透着苦涩的汗水,映射出劳动者勤劳的身影,这就是作者赞美夏的原因。下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再次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书写美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夏》,你对夏这个季节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可摘录课文中的词句或自己创作,完成下面的小诗。

走进夏天

走进夏天,

迎接我的是一个________的季节,

你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高声赞美你——夏!

六、结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其实同学们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夏季。我们应该怎样去投入这个紧张热烈的人生季节呢?让我们在紧张、热烈、急促的青春旋律中去学习、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吧。

《夏》教案2

一、导入

1、师: 有一本书,叫《夏洛的网》,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一本诞生于52年前的经典,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走进童话的世界。

2、看,这就是《夏洛的网》,令无数看过的人无法忘怀。作者是美国的怀特,这本书共22章,有10万多字,是关于一个小蜘蛛和小猪的故事的书,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

首先让我们来读读它的第一章——早餐前

二、阅读第一章

1、师问:课前同学们就已经阅读了这个片段,爸爸最后是否还决定杀掉这只落脚猪呢?为什么?

自由说

2、出示弗恩的话——“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师问:你觉得弗恩说这段话的时候,会用怎样的语气?有怎样的表情?

指名说,你来叫叫看?(教师指导——又急又气又伤心又愤怒地叫道)。

小结(生命是珍贵的,人有争取生存的权利,动物也有!生命是要受到保护的,是不可以任意践踏摧残的!尤其是面对弱小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怎样?更应该爱护它,保护它!)

(板书 生命)

师过渡:小姑娘弗恩就是这样做的,她爸爸也被她说动了,于是,弗恩就开始喂养起这头小猪,并为他取名为 威尔伯(板书名字)。后来小猪威尔伯被放到了她舅舅家朱克曼的农场饲养,弗恩经常去看望它。小姑娘弗恩可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呢!那么是谁呢?

三、情境想象说话,体会内心世界

1、师描述: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都变成小猪威尔伯,跟着我的描述走——一天,饲养场里的鹅妈妈好心地提醒你,快逃吧,逃离猪圈,你将来肯定要被杀掉的!羊啊马啊牛啊还有小老鼠等伙伴们都支持你逃出猪圈,于是,你进行了一次大逃亡,可惜,你太盲目了,没有计划也没有策略,还很笨,又很馋,受不了食物的诱惑又被关回了猪圈!伙伴们也不理你 ……此处隐藏25119个字……文章思路。

2. 能力目标: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比较阅读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诗人、作家的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 ;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卷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学习当代散文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夏感》

二、自主学习

1、 作者简介 梁衡:

2、 字词解读

⑴生字注音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黛色( ) 匍匐( )

⑵词语解释

① 芊芊:

② 主宰:

③ 春华秋实:

④ 闲情逸致:

⑤ 迸发:

⑥ 承前启后: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2、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段中的“热烈”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的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的?

⑵哪些语句是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⑶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4)在描写夏景的文段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优美的句子,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提示:找出比喻句、拟人句)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不同之处:

五、学习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绝 唱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 联系语境,注音并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徜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了什么?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3.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在第7段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7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水到渠成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7、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

8.从第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9.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

《《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