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科学教案 篇3学习目标: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难点:对科学记数法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 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 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讨论:10 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 ……此处隐藏4444个字……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师随即板书相关结论)
(五)介绍鱼类的繁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 儿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
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播放多媒体录像,了解鱼的产卵过程。
(六)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鱼儿不断地张嘴是为了配合鳃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 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鱼儿要终生生活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
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 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 一个平衡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科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
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
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
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
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 细读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
⑶齐读课文。
⑷小结段意三
三、作业
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科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