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5 17:22:35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8篇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的学习。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成语。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四、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此处隐藏11782个字……自己的暑假生活。

3、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三、写一写

1、大家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写下来呢?

2、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读一读,改一改。

4、师讲评学生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7

一、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反复手法的运用及梦一般的诗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诵读讲析结合式

一、导入: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流浪到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

1、前六行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反复强调。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师生互动:小结—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1、熟读2、单元练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